1. <acronym id="1ak0r"><sup id="1ak0r"></sup></acronym>
      <strong id="1ak0r"></strong>
        1. <span id="1ak0r"><output id="1ak0r"><b id="1ak0r"></b></output></span>
          ?
          院長信箱 書記信箱
           

          教學工作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的總體計劃和實施方案,是學校辦學思想、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知識結構要求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實施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指導和管理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為進一步優化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全面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蘇教高〔20131號)等文件精神,結合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學院實際,提出修訂2013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思路    1.我院人才培養的總目標: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人文精神、科技素養和創新精神相結合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專門人才。

          2.培養方案的修訂要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深入研究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本層次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關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鑒國內外同層次院校成功的經驗,結合各專業的生源質量、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畢業生的服務面向等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努力將各自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反映在培養方案中。

          理工類專業著重培養具有本學科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具備從事設計、開發、制造、運行、管理的基本素質與能力,“現場工程師”式的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或具有某一學科專業的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經濟管理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工程管理型人才;人文和經管類專業側重培養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技術背景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3.培養方案的修訂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要正確處理好思想與業務、理論與實際、學習與健康等方面的關系,要培養學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與政治素質,又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基本本領,還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

          加強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實行課內、課外學時相結合,特別加強“兩課”的社會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體驗、掌握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觀點和方法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構建起可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基本素質。

          4.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按照“實基礎、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基本原則,根據“夯實基礎、強化實踐、注重應用、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根據培養目標構建融會貫通、緊密配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避免出現“因人設課”和“因無人而不設課”的情況。在課程設置上,根據“通識基礎課文理交融,學科基礎課夠用,專業選修課管用,集中實踐性環節實用”的原則,通識教育基礎課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數理基礎的夯實和人文科學素養的熏陶;學科基礎課應根據專業主干學科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實際應用需要進行設置;專業選修課應緊緊抓住市場急需的和有利于學生適應崗位的知識、技能進行設置;集中實踐性環節應體現與工程實際的無縫對接,突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

          全院按工、經管、文學科大類構建通識教育基礎課平臺,按專業大類(機械、電子電氣、化工、土建、計算機、經濟學、管理學、英語、藝術等)構建學科基礎課平臺,各專業圍繞專業核心課程合理設置專業選修課,并柔性設置集中實踐性環節。

          5.切實以培養學生解決生產、管理、服務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核心,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工科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30%左右,經管專業占總學時的25%左右。工程技術類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應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學生應通過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一系列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嚴格訓練,達到增強學生工程意識,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設計開發能力與技術改進能力的培養目標。同時進一步突出學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訓練,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人才培養過程,將專業實訓、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以及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等一體化設計,從而形成“基礎訓練-提高訓練-綜合訓練-創新職業(職業訓練)”四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6.根據學分制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應體現“以生為本”,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課程設置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給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在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豐富公共選修課的課源,并加強對公共選修課程的質量監管;在專業課模塊,靈活設置專業任選課,并引導好學生根據就業意向和學習基礎進行選課。

          7.培養方案的修訂要充分考慮與實際應用接軌。有條件的專業應積極利用區域優質的產業資源,探索、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并通過橫向科研、技術服務、聯合申報課題等多種形式服務于產業、企業,形成共享雙贏的長效合作機制。

          8.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工程意識)。各專業應設置專業引導教育課程,保持專業引導四年不斷線。工程類專業建議開設工程導論課程,在學生接觸專業之初,讓學生認識工程,更好地了解專業。

          9.培養方案是組織和指導教學工作的法規性基本文件,其實施必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通識教育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必須嚴格執行,專業限選課程可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適當微調,專業任選課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機動模塊,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適時調整。培養方案變動要嚴格按規定程序審批。

          10.工作原則:在學院教學委員會領導下,學院成立制定培養方案指導專家組,各院(系)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各工作小組完成培養方案初稿,學院專家組負責審議各專業培養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各專業根據意見進行優化,最后由學院專家組審定,教務處形成匯編。

          二、培養方案具體內容及要求

          1.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①業務培養目標;②業務培養要求;③專業特色;④學制與學位;⑤主干學科與交叉學科;⑥主要課程;⑦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⑧主要專業實驗;⑨課程體系結構及學分比例;⑩教學計劃進程表。

          2.專業培養方案的總學分數一般控制在175-180學分左右(不含第二課堂學分)。

          3.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基本要求:(1)工科專業35學分左右,其中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分別為3周和14周,經管類專業30學分左右,其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分別為5周和12周。(2)工科專業四年中至少安排兩個綜合性課程設計或綜合性實驗;經管類專業要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四年中至少撰寫學年論文2篇。(3)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培訓納入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各專業應提出專業職業技能要求,確定相關認證項目及等級的學分要求。

          各模塊課程具體學分安排參考如下:

          專業類別

          課程類型

          工科專業

          (學分)

          經管類專業

          (學分)

          第一課堂

          通識教育基礎課

          65

          60

          學科基礎課

          (含專業基礎課)

          40

          40

          專業選修課

          40

          50

          集中實踐環節

          35

          30

          總學分數

          180

          180

          三、主要相關說明

          1.學時學分標準

          1)理論教學課程、課程內實驗和單獨開設的實驗課程,1學分的標準為16學時;其中體育1學分為32學時;公共選修課1學分為24學時。

          2)課程設計、各類實習、實訓、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社會調查、軍訓等,1學分的標準為1周;學年論文,1學分的標準為1學期。

          3)學分的最小計算單位為0.5。

          2.專業特色可以是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或知識結構,字數控制在200字左右。

          3.各專業要在專業選修課中開設工程技術發展或者學科前沿講座(可在多學期開設,每次講座2學時)。

          4.各院(系)和各年級之間相同的課程名稱要規范、統一,不能隨意地更改。

          5.積極推進考試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在教學計劃進程一表中注明考試課與考查課,每學期考試課程一般不應超過5門。

          6.各專業開設2學分的專業英語課程,注重將專業英語與畢業設計(論文)外文翻譯部分有機結合。

          7.各院(系)要積極組織申報面向全院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豐富學院公共選修課課源。各專業應合理設置專業任選課程,保證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門數及其質量。

          8.各專業培養方案應合理分配各學期的學分,原則上每學期不高于25個學分。第七學期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如考證、考研、報考公務員、就業/創業等),可以適當減少課程學分,但最低不得少于16學分。

          9.同一專業不同的方向應編寫一份培養方案。通識教育基礎課、學科基礎課應完全相同,專業選修課、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門數、課程學時、學分要求和開課學期)應盡量保持一致。

          分享:
          ?
          頂部 尾部
          老司机久久精品最新免费